电话:15310821309(可加微信)
电话:15310430939
微信:84801871
Q Q:84801871
邮箱:84801871@qq.com
网址:http://www.utebar.com
地址:
江北区:重庆市江北区华新街江湾城十栋2504(轻轨华新街站一号出口)
渝中区:重庆市渝中区大坪英利国际广场2栋(轻轨大坪站6号出口)
内容提要 硬件变革会催生新的媒介形态★◈◈。无人机的种子已经种进传播的土壤里★◈◈,它让摄影记者的照相机能轻易摆脱地球引力的束缚★◈◈;同时★◈◈,作者认为这仅仅是无人机应用于传播领域的第一步★◈◈,未来它将发挥潜力促进新闻传播向全新的维度开拓★◈◈。
2016年国庆前夕★◈◈,“天空之眼”瞰祖国系列报道首站在天津起飞★◈◈。17年前★◈◈,新华社摄影记者乘坐直升机和运输机★◈◈,发起“空中看祖国”大型航拍纪实摄影活动★◈◈;今天★◈◈,年轻的新华社记者操作无人机★◈◈,踏上一次航拍的致敬之旅★◈◈。
从2013年起步★◈◈,到2016年建成新华社“天空之眼”无人机队★◈◈,国家摄影队的空中力量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强★◈◈,已形成一支由30余名“机长”领衔★◈◈,100余架无人机和近200名“记者飞手”组成的专业化无人机新闻报道队伍★◈◈,并且通过新华社各个分社辐射全国★◈◈。
说起航拍★◈◈,曾经是一个“高门槛”的摄影领域★◈◈。对参加1999年那次航拍的老记者★◈◈,我一直怀着英雄般的崇敬之情★◈◈。为保证拍摄效果★◈◈,他们乘坐的直升机通常不关闭舱门★◈◈,用安全绳索固定好身体★◈◈,然后探出机舱俯拍★◈◈。此外★◈◈,载人航拍成本高★◈◈、协作复杂★◈◈,投入巨大★◈◈。现在★◈◈,无人机改变了新闻航拍★◈◈。
在天津港“8·12”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的报道中★◈◈,新华社天津分社记者岳月伟是最早使用无人机对现场进行航拍的摄影记者之一★◈◈。他说★◈◈,无人机在这次采访中发挥了“地面部队”无法替代的作用★◈◈。当时现场情况不明★◈◈,浓烟遮蔽视线★◈◈,夹杂着刺鼻的气味★◈◈,无人机可以更接近爆炸中心点★◈◈。同时★◈◈,无人机传回的图像★◈◈,不仅用于新闻报道★◈◈,也为当时的救援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2016年夏★◈◈,在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多地的抗洪报道中★◈◈,无人机发挥了更广泛的作用★◈◈。7月14日★◈◈,湖北牛山湖破垸分洪★◈◈,新华社湖北分社记者程敏用无人机拍摄了爆破作业的壮观场面★◈◈。为了报道这一事件★◈◈,当时有20余家媒体的无人机升空拍摄★◈◈,爆破引发强大的冲击波还造成一些无人机失联★◈◈。
相对于突发事件和特写新闻★◈◈,重大报道中无人机的应用面临更严格的管控★◈◈。这对新华社来说★◈◈,不啻于是一个机会★◈◈。2016年8月25日★◈◈,正值G20杭州峰会倒计时十天★◈◈,“天空之眼”无人机队记者分两个时段★◈◈、三个起飞点★◈◈,对峰会主场馆杭州国际博览中心及附近地标建筑进行航拍摄影报道(见下图)★◈◈。通过“申报飞行”★◈◈,新华社摄影部成功地在重大事件报道中引入无人机航拍技术★◈◈,实现重大报道的无人机“第一飞”★◈◈。
无人机与新闻摄影结合★◈◈,再次激发了摄影记者的创作热情★◈◈,成为摄影记者应对新媒体★◈◈、新技术的挑战★◈◈,重新挖掘自身价值的有力武器★◈◈。
从自发掏钱购买到作为摄影器材进行配备★◈◈,无人机已成为新华社摄影报道采集力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2016年★◈◈,在新华社总编室的指导下★◈◈,摄影部牵头成立了“天空之眼”无人机创新工作室★◈◈。在我们看来★◈◈,无人机引入新闻摄影★◈◈,要想“飞得更稳”★◈◈,有四项任务正处在进行时★◈◈。
任务一★◈◈:无人机报道常态化★◈◈。摄影记者使用无人机航拍★◈◈,既是职业需要★◈◈,也是业务本能★◈◈,应将无人机航拍看作摄影记者的一项重要技能升级★◈◈。成本降低★◈◈、操作便捷★◈◈、安全性和成像品质提高★◈◈,这些因素都会导致便携型无人机成为摄影记者的一支“常用镜头”★◈◈。
2016年★◈◈,无人机在新华社摄影部已基本实现常态化发稿★◈◈。在G20★◈◈、博鳌论坛★◈◈、上海迪士尼乐园开园★◈◈、世界互联网大会等大型报道中★◈◈;在江西丰城电厂事故★◈◈、南方洪灾★◈◈、江苏盐城龙卷风冰雹等特别重大灾害等突发事件中★◈◈;在“扶贫攻坚”“四季美丽生态”“天空之眼瞰祖国”等系列策划中★◈◈,记者熟练地运用无人机凯时尊龙★◈◈,题材涵盖经济★◈◈、科技★◈◈、文化★◈◈、扶贫★◈◈、社会★◈◈、体育等领域★◈◈,全年为通稿线张★◈◈。
新华社摄影记者还把无人机带到了海外★◈◈。以色列作为驻外试点花蝶直播浪花直播蝶恋花直播★◈◈,成为新华社摄影部为驻外专职摄影记者配备无人机的首个海外分社★◈◈。驻外摄影记者在以色列★◈◈、俄罗斯★◈◈、美国等地多次运用无人机进行新闻摄影报道★◈◈。
在技术方面★◈◈,“大疆创新”发布了一款可折叠的无人机“御”★◈◈,不少性能就是针对新闻应用设计的★◈◈。零度★◈◈、昊翔★◈◈、曼塔智能等甚至推出了适合自拍的掌中宝型无人机★◈◈。无人机便携性的发展方向明确★◈◈,在将来会越来越适用于新闻摄影★◈◈。
任务二★◈◈:重大报道“申报飞行”★◈◈。重大事件的视觉传播已成为一门综合程度高★◈◈、专业性强★◈◈、组织严密的“科学”★◈◈。无人机航拍既必不可少★◈◈,也不可能人人都飞★◈◈,“申报飞行”是此间的必由之路★◈◈。
“申报”本身也是一项专业化程度很高的技能★◈◈。在G20航拍的申报过程凯时尊龙★◈◈,“天空之眼”团队严格按照航空管制的要求★◈◈,提供了一整套具体到经纬度和起飞时间点的飞行计划★◈◈,体现了“申报飞行”的专业性★◈◈。无人机将会越来越多地介入重大题材报道★◈◈,这是受众与传播的需要★◈◈,也是技术发展的必然★◈◈。无人机参与此类题材时★◈◈,既要考虑传播效果★◈◈、视觉表现★◈◈,更要把安全性放在第一位★◈◈,责任重大★◈◈。
任务三★◈◈:培训专业化★◈◈。航拍核心技术一是“航”★◈◈,二是“拍”★◈◈。“航”涉及飞控★◈◈、航空气象★◈◈、相关法律法规等多个方面的综合知识★◈◈。坦白地说★◈◈,现在消费级的无人机操作门槛并不高★◈◈,有的人看看说明书就去户外飞了★◈◈。但我认为★◈◈,应该把无人机航拍(新闻摄影)作为一门严肃的学科(专业)来对待★◈◈,记者在执行航拍任务前应该经过系统★◈◈、科学的培训★◈◈。
在美国★◈◈,无人机用于新闻采访★◈◈,导致“无人机新闻学”或“无人机新闻”(drone journalism)一词的诞生★◈◈。美国的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抢先于2011年开设“无人机新闻学”课程★◈◈,并建立“无人机新闻实验室”(Drone Journalism Lab)★◈◈。密苏里新闻学院随后跟进★◈◈,开设无人机新闻学课程★◈◈。这两所大学的新闻学院不仅展开有关无人机新闻学的理论研究★◈◈,并理论联系实际★◈◈,购置无人机让师生尝试如何将无人机用于实地新闻采访★◈◈。虽然这两个课程后来被叫停★◈◈,但无人机新闻报道应当由受过培训的专业人士执行★◈◈,这一趋势没有改变★◈◈。随着美国相关法规的出台★◈◈,美联社★◈◈、《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新闻机构先后开始尝试无人机采集新闻素材★◈◈。CNN则成立了“AIR”无人机团队[1]★◈◈。
新华社拥有一支在新闻摄影界堪称一流的“国家摄影队”★◈◈,在“拍”的方面基础好★◈◈,起点高★◈◈。2016年7月★◈◈,新华社举办了历史上第一次专职记者无人机航拍取证培训班★◈◈,30多名专职摄影记者参加培训★◈◈,取得无人机“机长”合格证★◈◈,为新华社未来无人机报道“按规飞行★◈◈、持证飞行★◈◈、安全飞行”奠定了良好基础★◈◈。航拍G20杭州峰会主场馆的7名记者★◈◈,均来自此次培训的“机长”队伍★◈◈。
据官方数据★◈◈,截至2015年12月31日★◈◈,中国无人机驾驶员已经激增到2142人★◈◈,预计2016年这一数字将会以每天增长50-80人的速度井喷式增长[2]★◈◈。对于无人机新闻摄影从业人员应取得何种资质★◈◈,主管部门和业界尚无定论★◈◈。我认为★◈◈,目前培训目的不必纠结于究竟取哪种证件★◈◈,而应把“取证”作为一种手段★◈◈,让我们需要执行无人机航拍任务的记者★◈◈,通过“取证”培训★◈◈,真正科学地掌握无人机航拍这门技术★◈◈,从而在专业上达标★◈◈,在操作中把可能遇到的意外和风险降到最低★◈◈。
任务四★◈◈:行业运行规范化★◈◈。无人机技术进入新闻摄影★◈◈,是必然★◈◈,也是挑战★◈◈。一度★◈◈,无人机总是和“黑飞”联系在一起★◈◈。北京★◈◈、成都是两个最早发布“限飞令”的城市★◈◈,此令一出★◈◈,这两个城市的“飞手”苦不堪言★◈◈,要想飞一下花蝶直播浪花直播蝶恋花直播★◈◈,还得驱车到几十公里以外★◈◈。对于无人机★◈◈,“一禁了之”略显简单粗暴★◈◈,也不利用无人机产业发展和新闻报道应用★◈◈。好的管理需要“关上一扇门★◈◈,还要打开一扇窗”★◈◈。
2015年12月29日★◈◈,中国民航局颁布《轻小型民用无人机系统运行暂行规定》★◈◈,为占据了国内民用无人机大半江山的轻小型无人机监管提供了“交通规则”★◈◈。作为“当事人”的媒体或行业协会也应该发挥作用★◈◈,向内“定规”★◈◈,向外“开路”★◈◈,既要让无人机飞得起来★◈◈,又要飞得有规矩★◈◈。新华社于2016年9月成立了“天空之眼”无人机创新工作室★◈◈,除了技术引进★◈◈、器材测试★◈◈、报道策划以外★◈◈,加强行业间的交流★◈◈,共同促进无人机新闻应用相关规范的制定★◈◈,是工作室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希望★◈◈,“按规飞行★◈◈、安全飞行★◈◈、持证飞行”在不久的将来可以成为无人机新闻摄影的三项原则★◈◈。
还记得故事的开头么?我们的无人机故事★◈◈,始于三年前★◈◈。三名摄影记者和一名技术人员组成“摄影部航拍小组”★◈◈,用东拼西凑的一堆零件★◈◈,经过1个多月的组装调试★◈◈,终于在新华社大院的草坪上举行了首次试飞★◈◈。那一天是2013年9月26日★◈◈。
新华社摄影部的第一架无人机就是这架组装的六轴飞行器★◈◈,直径90公分★◈◈,高约30公分★◈◈,配有人工遥控操作系统★◈◈、GPS定位系统★◈◈,飞行半径约1500米★◈◈。我现在依然可以感受到那天兴奋而紧张的心情★◈◈,这个小家伙不仅花了我们一个多月的心血★◈◈,从照相机到所有零件★◈◈,都是小伙伴们自掏腰包★◈◈。我们悄悄地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动媒1号”★◈◈。
2013年11月9日★◈◈,“动媒1号”参加摄影部《好梦丽江》集成报道★◈◈。这是新华社使用无人机进行航拍摄影报道的第一次尝试★◈◈。接下来★◈◈,无人机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很快进入加速助跑起飞的阶段★◈◈。“大疆创新”最可贵的一点★◈◈,就在于它在最恰当的时机★◈◈,用工业级的生产线替代了DIY★◈◈。这不仅是一个企业的崛起★◈◈,更是一个全新的消费级无人机产业的诞生★◈◈。
无人机是一个很大的范畴★◈◈。在新闻报道中常用的无人机★◈◈,按照重量划分★◈◈,一般在7公斤以下★◈◈,属于微型无人机★◈◈;按照动力方式划分★◈◈,它属多旋翼飞行器★◈◈,以空中采集动态或静态影像为主要目的★◈◈。
无人机仅仅是一个航拍工具?这实在是“小看”它★◈◈。无人机是一个成功地把摄影技术★◈◈、飞控技术和人工智能紧密结合的案例★◈◈。它可以拍照★◈◈,可以根据电脑设计的航线飞行★◈◈,可以“跟踪”拍摄设定的主体★◈◈,还能“聪明”地躲避障碍物★◈◈。通过无人机★◈◈,“人工智能”第一次在新闻摄影领域实现成熟的★◈◈、规模化的应用★◈◈。
面对新技术的崛起★◈◈、传播平台的多元化★◈◈,传统新闻摄影记者要想适应新的传播形式★◈◈,改善生存状态★◈◈,就必须大胆尝试★◈◈、拥抱新技术花蝶直播浪花直播蝶恋花直播★◈◈,完善自身应对挑战★◈◈。技术对摄影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一项新技术的成熟会在某一个节点与新闻摄影完成“合体”★◈◈。我们正处在无人机和新闻摄影“合体”的节点上★◈◈,无人机是当下媒体融合发展中先进新闻生产力的代表★◈◈。
就媒体集团而言★◈◈,发挥无人机在航拍方面的视角优势★◈◈,还只是“合体”的第一步★◈◈,而且是最初级的一步★◈◈。在这个层面建立竞争优势★◈◈,壁垒效果有限★◈◈。
下一步的方向在哪里?不确定★◈◈。马云说过凯时尊龙★◈◈,对于一个新事物★◈◈,我们先是容易看不见★◈◈;等看见了★◈◈,又会看不起★◈◈;看得起了★◈◈,又看不懂★◈◈;等看懂了★◈◈,一切也就晚了★◈◈。无人机飞起来★◈◈,飞到空中★◈◈,飞到摄影记者以前很难到达的角度去拍摄★◈◈,这种“采集者”的角色还只是它在新闻报道领域的第一步★◈◈。很快花蝶直播浪花直播蝶恋花直播★◈◈,它将会进化★◈◈,会升级★◈◈,它会彼此联接在一起花蝶直播浪花直播蝶恋花直播★◈◈,发挥更加意想不到的作用★◈◈。这个“联”才是无人机与媒体结合真正的巨大发展机遇★◈◈。这个“联”可能是空中与地面的实时联接★◈◈;可能是空中无人机群的联接★◈◈;可能是受众与社交的联接★◈◈;可能是一个更广域的无人机资源的联接……
《2016年中国无人机行业研究报告》显示★◈◈,到2019年★◈◈,中国消费级无人机市场规模或将超过240亿元[3]★◈◈。在艾媒咨询报告的无人机产业链和应用场景分析里★◈◈,我们可以找到媒体无人机的位置凯时尊龙★◈◈。一方面★◈◈,无人机航拍的应用成熟度和市场需求量标记得很“高”★◈◈,另一方面在以硬件生产商为核心形成的产业链里★◈◈,无人机传播还只是一粒种子……
硬件革命会催生新的媒体形态★◈◈,就象手机摄影催生了Instagram一样★◈◈。“会当凌绝顶花蝶直播浪花直播蝶恋花直播★◈◈,一览众山小★◈◈。”人类对于更高视角的追逐一直未变★◈◈。无人机这粒种子已经种在传播的土壤里★◈◈,它让摄影记者的照相机第一次摆脱了地球引力的束缚★◈◈,它还将助力新闻摄影向全新的维度开拓凯时尊龙★◈◈。(作者★◈◈:王建华 新华社高级记者★◈◈、新华社“天空之眼”无人机创新项目负责人)
“天空之眼”无人机队是由新华社总编室指导★◈◈、摄影部牵头★◈◈、多部门参与的重点创新项目★◈◈,致力于把最新的无人机及相关技术引入新闻摄影★◈◈,策划和实施重大报道的无人机航拍任务★◈◈,在无人机业务指导★◈◈、技术引进★◈◈、器材测试★◈◈、人员培训等方面开展工作★◈◈,推动实现新闻报道中的无人机“按规飞行★◈◈、合理飞行★◈◈、持证飞行”★◈◈。
“天空之眼”看祖国系列报道以无人机航拍为主要技术手段★◈◈,每次选取一座城市★◈◈,以新华社客户端为平台★◈◈,进行一天直播式的报道★◈◈,通过新旧航拍照片的对比★◈◈,从空中向读者呈现城市的发展变迁和一日风貌★◈◈。风景摄影★◈◈,尊龙人像摄影★◈◈,新闻摄影★◈◈,